|
自2018年4月,“多彩文化?魅力郯城”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获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郯城县坚持一个标准,夯实两大基础,落实三种措施,突出四种成效,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坚持一个标准
郯城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坚持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将群众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品牌活动凝聚了众多“铁粉”,积攒了良好口碑,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品牌拓展之路。
项目创建以来,郯城县的群众文化活动从创建前的每年3000多场次增加到10000余场次,参与群众由年均60万人次增加到200万人次,群众文化满意度从70%提高到85%。
夯实两大基础
(一)文化阵地打造群众“精神乐园”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覆盖的原则,投入6亿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均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县乡镇文化站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100%。还同时建成了“文旅郯城”数字化平台。在全县形成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文化人才扎根农村“广阔田园”
建立了乡土艺术人才选拔机制,举办了全民才艺大赛,招募文化志愿者,举办各种培训班,配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专业人员、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3支队伍7560人。形成了“县有文化专业团队,乡镇有庄户剧团,村有文化带头人”的新格局。
落实三种措施
(一)强化三大保障
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担任,制定了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地方配套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建立了督导检查制度,将项目创建列入县政府年度重大工作责任制一览表,以每季度一次的频率,检查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进度情况。
(二)采取三步工作法
采取需求调研在前,效果反馈居中,完善改进补充的三步工作法。每月召开文化活动策划会,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坚持质量和标准,发挥新媒体的乘数效应,大活动围绕“带动”,小活动突出亮点。文化活动数量更多、质量更优、覆盖面更广、群众参与更积极,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三)做好三种结合文章
群众文化活动政府主导和群众普遍参与相结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定文化自信。线下现场活动和线上传播培训相结合,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相结合,利用郯城特有的中国结、二胡、草编、柳编带动贫困户脱贫。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木旋玩具建设的木玩产业园评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文化创意重点项目。
突出四种成效
(一)取得了一批文化设计成果
独创了送戏下乡“三级联动、四位一体”工作法。结合示范项目创建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其中5项立项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编写了150万字的《郯文化丛书》,评为市级优秀成果奖。鲁冰的《蜘蛛开店》列入教育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
(二)打造了一批文化惠民品牌
形成了以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中国(郯城)银杏文化节,中国结编织大赛,郯子书社公益演出等14大品牌活动。文化阵地高效利用,年均开展各类活动10000余场次,参与群众20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旅融合取得新进展
依托特色景点,打造夜间文旅休闲娱乐示范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研学精品路线,获首届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二等奖。依托传统手工技艺,开展文化助力扶贫活动,山东省文化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在郯城县召开;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郯城县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全民艺术素养大幅提升
举办书画、摄影作品展26次,展出作品7000余幅,观展群众超过8万人;广泛开展尼山书院国学讲座,少儿、妇女、老人读书月活动。培训基层文化带头人1500余名,乡村文化工作者700余人。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扩大公益艺术培训范围和培训人数,培训学员3000余人。原创小戏《沭河两岸的春天》荣获山东省群众文化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培养的少儿演出社团被中央电视台选拔演出。(周丽娜) |
|
|
|
上一篇:临商银行推出“人才贷”助力科技创新 |
下一篇: 郯城:20万份新时代文明实践“年画”走进千家万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