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为目标,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创建完善了以“三农”为主要特色的乡土育人模式,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之路。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富有地域特征的乡土育人学校文化。学校依据地域特征和重要景观标志提出“日照河山、少年中国”办学理念,寄希望学生从小厚植家国情怀,充满活力、善于创新。从小立志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同时也隐含了学校办学要依托河山丰厚的地域资源和文化底蕴,“德参山河、师法三农”,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发展之路。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彰显,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从前慢”民俗馆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乡村博物馆”“日照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23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乡村温馨校园荣誉称号。
加强阵地建设,打造三位一体多维度乡土育人空间。一是开辟一场。依托传统文化和民俗节气教育,创新开辟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亩三分地农场”,由代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地块构成,让师生们在劳作中体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交流农事知识,分享劳动快乐,收获劳动果实。二是建设一馆。建成“从前慢”农耕民俗文化馆,全面展示以日照当地的民俗文化、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和农耕文明。三是整合一域。大力开辟校外乡土育人空间,将位于河山镇的日照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1971红窑里”老砖瓦厂、河山风景区、各村茶园茶厂、农田果园等纳入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将课堂搬到广阔的农田、工厂、景区,打通校内空间、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实现全环境育人。
立足丰富资源,开展扎根三农的乡土育人实践。提出“课程三农、三农课程”的理念,实施“五农课程”。一是学农史。以“从前慢”民俗馆为依托,让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物品进课堂,进教材,使学生充分了解河山本地的农业史、农村史,认识我国作为悠久的农业大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知农规。了解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历法节气、礼仪习俗和行为规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三是习农耕。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带领孩子们走进乡土,感知民俗、追寻历史、体验农事、崇尚自然,让学生切身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是汲农慧。在各学科教学中,探索与三农相融合,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农耕民俗文化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使学科教学更加生活化、乡土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认识和汲取广大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智慧。五是传农艺。设置了丝带绣、粮食画、柳编等校本课程,传承优秀农村民间艺术,提升学校美育特色,让这些即将失传的艺术技艺在学校得到新生。(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 |